廉语清风 | 官清赢得梦魂安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09-30 07:00
官清则身轻,自律则自由。古今皆然。
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一生追求清廉,“人品甚高,胸怀洒落,如光风霁月”。1072年,周敦颐来到江西,创办了濂溪书院,设堂讲学,收徒育人。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“濂溪”,并自号“濂溪先生”。他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,堂前凿一池,名曰“莲池”,以莲之高洁,寄托自己毕生之心志。
周敦颐任永州通判时,侄子来看他,想求个一官半职,周敦颐断然拒绝,并耐心地作了解释。侄子临走时,周敦颐除送了些银两布匹给他,还特地写了一首题为《任所寄乡关故旧》的诗:“老子生来骨性寒,宦情不改旧儒酸。停杯厌饮香醪味,举箸常餐淡菜盘。事冗不知筋力倦,官清赢得梦魂安。故人欲问吾何况,为道舂陵只一般。”
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,自己不改书生的寒酸气,不爱美酒佳肴,只爱粗茶淡饭;工作繁重自己不知疲倦,为政清廉自己夜夜安睡。清廉自守、心中无愧,心神宁静、夜夜安睡,这是为政者应有的追求和状态。周敦颐拒绝用手中权力为家人办私事,是为政之道,也是为人之道。苏东坡感慨:“先生本全德,廉退乃一隅,因抛彭泽米,偶似西山夫。”
周敦颐为政多年,生活十分简朴,甚至很是寒酸。好友潘兴嗣在《濂溪先生墓志铭》中写道,“在南昌时,得疾暴卒,更一日一夜始苏。视其室,服御之物,止一敝箧,钱不满百,人莫不叹服。此予之亲见也”。周氏后人中,不同的分支有着不同的《周氏家训》,虽字句长短不一,但都传承了周敦颐的清廉之风。
廉非为政之极,而为政必自廉始。惟廉则欲必寡,欲寡必公,公则不溃,不溃则心安理得、身为民役,无所畏惧、行稳致远。对每个为政者来说,“赢得梦魂安”是一种境界。而要达到这一境界,那就要干干净净、清清爽爽、堂堂正正。
金朝官员胡砺清正廉洁,安然处世,行为自得。《金史·胡砺传》记载,胡砺任同知深州军州事时,敢于打破陈规,对衙门雇佣的所有弓手进行罢免。因为这些人皆是市井无赖,常以缉盗为名骚扰百姓。事后,坊间便有“某日盗贼要发难,将杀通守”的传言。有人请胡砺提前做好防备,胡砺说盗贼所图的是钱财,我这么穷,还防备什么。这天晚上,胡砺下令官府公署撤防,竟然什么事都没有发生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为官清廉不患贼”的故事。胡砺用行动告诉我们,为政者要想坦坦荡荡,避免患得患失、怕这怕那,前提就要做到两袖清风、为政清正。倘若贪得无厌、敛财不止,必然会担惊受怕,难以得片刻安宁。
我们党提倡从政清廉,要求党员干部一心为公、一尘不染、一身正气。延安时期,《解放日报》一篇文章写道:“在‘廉洁政治’的地面上,不容许有一个‘肖玉璧’式的莠草生长!有了,就拔掉它!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,很多优秀党员干部,如焦裕禄、谷文昌、杨善洲、廖俊波、杨业功等,他们聚精会神为民干事,一心一意为民用权,“仰不愧天,俯不愧人,内不愧心”,就在于甘做清流、从政清廉。
“法立奸胥畏,官清凭素心。”党员干部要想心安理得、魂安梦香,必须涵养一颗素心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淡泊明志、宁静致远,知足常足、知止常止,不为浮华所扰,不为外物所役,不为名利所累,把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,把纪律规矩化为内在自觉,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。(桑林峰)